【轉載】需求“跳水” 卻能走出困境!日本水泥行業是如何去產能的?
瀏覽次數: 發布時間:2024-04-16 02:59:37
從需求高峰期的8600萬噸左右,到如今的3500萬噸左右,日本水泥需求量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到如今幾乎“跳水”。
在經歷了需求“過山車”之后,日本水泥行業通過一系列的去產能措施,最終實現了行業的平穩發展,其中的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。
1983~1991 日本水泥行業歷史上去產能最快速的階段
1983年,日本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約68%,全行業經營性利潤率0.4%。1991年,全行業產能利用率約90%,經營性利潤率恢復到6.4%。如此大幅度的提升,日本是怎么做到的?
1983,日本通產省通過《特定產業構造改善臨時措施改善法》,豁免集中經營限制,給予設備淘汰一定的稅收減免和經濟激勵。
1984年,《水泥行業結構促進基本方案》發布,水泥行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,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:
1、產能協調:日本通產省與水泥企業進行談判,確定各家企業需削減的產能配額。為緩解產能配額不均的問題,同時引入了貨幣補貼措施。
2、將水泥企業整合成5家公司:當時日本水泥行業共有23家企業,為順利實施產能協調,這23家企業共同成立了五家合資公司,推動組內企業聯合經營。
在5大共同事業公司體系下,優化競爭的具體措施包括:
生產優化:把生產集中或委托給生產效率更高的工廠組織安排;
物流優化:取消或整合重疊貨運路線,合并或重設銷售發運站;
協同采購:協同、聯合購買水泥生產所需原料、輔料和燃料等;
其他:品牌和商標優化、經營方針和主營業務結構優化等。
1987年4月,日本通產省又出臺了《促進產業結構轉型法》,進一步去除過剩產能。
如此,日本水泥行業完成了這一階段的去產能任務。
1991~1994 去產能開倒車 利潤下滑
90年代“平成泡沫”背景下,日本國內水泥需求激增,水泥產能再度擴張。1991年起5大合資公司相繼解散,產能再度擴張。1994年較1991年增加了1000多萬噸產能,但全行業經營性利潤僅為1991年的35%。
1994~1998 競爭激烈 兼并重組
“泡沫”破滅后,水泥需求量開始下滑,水泥企業競爭激烈,倒逼了大規模的兼并重組。這個階段,日本水泥行業進行了第二次較大整合,到1998年,日本全行業整合為12個水泥集團,行業集中度大幅提高,相對穩定的格局基本形成。
1998至今
在穩定的格局形成后,市場合力逐步形成,大企業引領,小企業跟隨,去產能開始加速。
總得來看,日本去產能之路的經驗有三:
一是政府介入,出臺相關政策,明確各企業需削減的產能配額并引入貨幣補貼措施。
二是提高行業集中度,推進兼并重組,產能整合。
三是大企業發揮引領作用,主動、堅決去產能。